那人一看,便是面露笑容,大笑着上前,拱手道:“原来是小殿下来了”。
“段家叔父,原来是你啊,不用多礼,折煞小侄了”,看到这人,李承乾也是露出笑容,上前搀着他。
这人正是段志玄。
若是寻常文武官员,李承乾大可直接称呼官职,坦然受礼,但是在段志玄面前,他可不能放肆。
段志玄可是李世民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,二人感情极其深厚。
论武力,段志玄不如尉迟敬德、程知节、秦叔宝等人。
论带兵,他比不上刘弘基、张公瑾,更比不上李靖、李绩。
论谋略,也比不上长孙房杜等人。
但是段志玄始终受到李世民的重用,一是感情深厚,二是忠心耿耿。
在潼关抵御屈突通时,唐营遭到隋将桑显和偷袭,大军溃散,隋军将段志玄紧紧围困,意欲逼降,可段志玄宁死不降,硬生生率领二十余骑兵,身中十余流失,三次冲阵突围。
东征王世充的时候,马失前蹄不幸被擒,郑军将领抓着他的发髻,骑马将他一路拖行,在渡洛水时,段志玄趁其不备,纵身跳起,将敌将拉坠马下,抢夺马匹,逃回唐营。
李建成在昆明湖摆下鸿门宴加害李世民失败后,曾派人重金收买段志玄,段志玄将厚礼照单全收,转身就献给李世民。
由此种种,足以见得段志玄对李唐、对李世民的忠诚。
李世民在没有登储之前,私底下饮宴,长孙无忌身为大舅子都不敢称呼李世民为二郎,唯有段志玄、侯君集寥寥几人敢如此称呼,当然,现在身份转变后也是不敢了。
正如魏征所言,对于国家层面而言,可能良臣更加重要,良臣不会误国,良臣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。
但是对于君主而言,有时候可能忠臣排在第一位,即便是能力一般,甚至于没有能力,但只要忠心耿耿,那在君主看来也是可堪大用。
更何况段志玄并非庸臣,行军打仗敢打敢拼,执行命令一丝不苟,在朝中也唯李世民之命是从,从不结党,可见这人活的通透。
原本轨迹上,长孙无垢病逝的时候,京城戒严,段志玄和宇文士及奉命领兵守卫肃章门。
李世民在深夜,派遣使者出城,宇文士及听闻李世民的命令立即开门放行。
而段志玄却是紧闭城门,言道:“按令,全城宵禁,夜间不可开城”。
使者道:“我有皇帝手敕”。
段志玄依旧坚持,“夜间难辨真伪”。
使者无奈,只好等待到天明。
李世民听说后,并未动怒,反而称赞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将军,周亚夫也不过如此”。
所以对于段志玄,李承乾还是颇为敬重。
“段叔父,我即将巡察陕东诸道,我父亲让我临走前来看看阿翁,我忘记讨要手令,你看这……”。李承乾有些无奈的指着殿门说道。
段志玄闻言一顿,“这位兄弟在执行军令,小殿下莫要责怪他”,一边说着,一边看向那名士卒,“速去东宫求取手令”。
士卒闻言立即前往东宫。
说罢略一思索便指着另一边的偏殿,堆起笑容:“小殿下不如来这边稍歇片刻,我这有件好宝贝”。
李承乾哭笑不得,这来回折腾真够可以,不过也挺佩服段志玄的较真,跟他直往偏殿走去。
“我看书上说汉朝的名将周亚夫治军严谨,乃是一代名将,段叔父就是我大唐的周亚夫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