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到十里香酒楼时,杜婉婉把手伸到车厢的席子底下,将一半的拌菜放到车厢里,随后姊妹俩推着小车拐进酒楼。
小二热情地迎上来:“杜姑娘,昨天怎么没来呢?”
“抱歉,家里出了点事,实在走不开。”杜婉婉马上解释。
说着,她让青山在外面等着,自己走进大堂。
“掌柜的,不好意思,昨天家里有事没来,没耽误生意吧?”杜婉婉诚恳地说道。
“还行,昨天中午存货就没了。今天带来多少?”掌柜的说道。
“您需要多少?”杜婉婉反问道。
“给我留40斤。”掌柜笑呵呵地说。
“掌柜,我这儿还有几只竹鼠,您收吗?”杜婉婉问道。
杜婉婉叫来青山:“把背篓里的竹鼠给李掌柜看看。”
“竹鼠挺肥,一只我给你60文,这价格不错吧?以后抓到都给我送来。”掌柜的笑的眉眼弯弯。
“行!掌柜,一共六只竹鼠,360文,加上拌菜的1600文,总共1960文。”杜婉婉马上报账。
杜婉婉心里暗想:看来还是百里香酒楼给的价格实惠。
收了银子,杜婉婉刚想走,掌柜叫住她:“杜姑娘,明天还来吗?”
“来!昨天家里确实有事,可把我急坏了,实在脱不开身。”杜婉婉又解释一遍。
姊妹俩出门后,又去了其他酒楼,将剩下的60斤拌菜全部卖完。杜婉婉发现还有几家酒楼没找到,决定下次再来。
回程时,他们依旧从市场穿过,杜婉婉想让青山熟悉一下路线。走到卖肉摊前,她看到肉案子上的排骨与前世不同——这里是一根根用刀割下来的,骨头上还附着不少肉。
“老板,骨头怎么卖?”杜婉婉指着肉案子问道。
“五文钱一斤。”老板回答。
“这些一共多重?”
“四斤二两,给20文吧。”
“好,老板,包起来。”说着,她又瞥见肉案子上的猪肝,“老板,猪肝怎么卖?”
“这猪肝还带着猪肺、猪心,给8文吧。”
“行,一起包上。”
她将这些东西统统放进青山的背篓,随后走到布店,让青山在斜对面路口等着,自己走进店里。扫了一眼价格,她发现这里的布都不便宜,又看到墙角堆着一堆碎布头,心想:这些拿回去和老家的破衣服拼在一起,能做鞋。
“碎布头怎么卖?”
“地上这堆,你拿走给十文钱就行。”
杜婉婉上前拎了拎、翻了翻,从怀里掏出十文钱放下,拎着碎布头出来。见青山正看得入神,没发现她,趁左右无人,她把手伸进车厢,瞬间将五床被套、棉花、五床被里子,还有两匹空间里的棉布和碎布头都放了上去。
“别看热闹了!车上多了这么些东西都没发现?”
“啊?我怎么没觉得沉呢?”
“这些都是棉被套,不压秤。”说着,杜婉婉用被单将被套包好铺在车里,又从怀里拿出两个面包和一桶灵泉水,“来,吃点东西,回去赶路有力气。”
“姐,这饼子太好吃了!”
“在外面别大惊小怪的,免得让人笑话。”
青山懂事地吐了吐舌头:“姐,刚才去第一家饭店,小二一直问我昨天为啥没来,我就实话实说了,不知道这样对不对?”
“说都说了,下次注意。对陌生人别全说实话,人心隔肚皮,话说多了容易被人看轻。”
“知道了。”青山一脸疑惑地应道。
姐弟俩走到半路,杜婉婉突然说:“青山,我好像听见狗叫了。”
“在哪?我没听到啊。”
“你停下车,我去看看。”青山靠边停车,杜婉婉走到路旁的沟里,在一个石头缝里发现两条通体雪白的半大狗。
“姐,这狗真好看!”青山兴奋地说,“是谁把它们丢在这儿的?”
“别管了,既然被扔在路上,咱们就捡回去。”
她把狗抱上车:“好像受伤了,你推车,我给它包扎。”
“姐,它们毛色雪白,就叫大白、小白吧!”
“汪汪!汪汪!”两只狗齐声回应。
“快看,它们答应了!就叫这个名字。”杜婉婉笑着说,随即从碎布头里抽出一条白布,给受伤的狗腿缠了几圈。
到了村口,几个婆子正坐着闲聊。
“老杜家这俩孩子干啥去了?”
“赶集去了,买点布和棉花。分家时就带出来三床被子,不够盖。”杜婉婉坐在车里回答。
有个婆子刚想凑近,看到她怀里的狗便站住了:“哪来的狗?”
“路上捡的,狗腿受伤了。”说话间,青山推着车往前走。
“姐,这些人没一个好东西。要不是王婆子多嘴,奶奶也不会挨打!”
“该来的总会来,那只是个由头,老家那帮人一直盯着咱们家。我捡这两只狗,就是为了看家护院。以后咱们对它们好点,让它们保护大家。”
回到家,奶奶已经做好了饭,哥哥和娘亲还没回来。小五看到狗,兴奋地跑过来:“哪买的小狗?叫什么名字?”说着就要抱。
“汪汪!”狗一叫,小五吓得往后退。
“它叫大白、小白,你喊它们名字,就不咬你了。”
“大白、小白!”听到呼唤,大白立刻摇起尾巴,小白也跟着晃动尾巴,看来它们记住了自己的名字。
“奶奶,看看我买了啥!布店处理旧被套,我买了五床,还有被单和棉布,明天就能做新棉被,躺在席子上总觉得凉。”
“哎呀,大孙女,这可是好东西!”老人家连忙帮着把被套抱进屋。摸到棉布时,她感叹道:“还是细棉布呢!贵不贵?”
“不贵,今天降价,好多人都在买。”
杜婉婉又把碎布头拿进屋:“您看,这些才十文钱。”
“真便宜!还有大块的,能做鞋面子,够咱们一家每人做三双了!这下我和你娘有事干了。”
“奶奶,还有碎布头卖呢。这次去晚了没抢到,下次早点去,要是有就多买点。过两天地里没活,您和娘亲就能在家做鞋子了。”
“那敢情好!不是我和你娘不想做,实在是家里没材料啊。”